【苏武传原文翻译赏析注释】《苏武传》是《汉书》中的一篇重要传记,讲述了西汉时期使节苏武出使匈奴、被扣留十九年仍不屈服、最终归汉的感人故事。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,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。以下是对《苏武传》的原文、翻译、赏析与注释的总结。
一、文章内容概述
《苏武传》主要记载了苏武在汉武帝时期奉命出使匈奴,因受牵连被扣留,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,始终坚守气节,不辱使命。他在北海牧羊十九年,历经磨难,最终得以归汉,成为忠贞不屈的典范。
二、原文、翻译、赏析与注释(表格形式)
| 项目 | 内容 |
| 原文片段 | 武字子卿,少以父任,兄弟并为郎。稍迁至栘中厩监。时汉连伐胡,数通使相窥观。匈奴单于初立,欲和亲,汉使来,匈奴欲令汉使跪拜,武不肯。 |
| 翻译 | 苏武,字子卿,年轻时因父亲的恩荫担任官职,兄弟都做了郎官。后来升任栘中厩监。当时汉朝连续对匈奴用兵,经常派使者互相观察。匈奴单于刚即位,想与汉朝和亲,汉朝派使者去,匈奴让汉使下跪,苏武不肯。 |
| 赏析 | 这段文字展现了苏武刚正不阿的性格,以及他对国家尊严的维护。即使面对敌国的压力,也不轻易低头,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。 |
| 注释 | - “父任”:因父亲的功绩而获得官职。 - “数通使相窥观”:多次派遣使者互相侦察。 - “跪拜”:古代表示臣服的一种礼节。 |
| 原文片段 | 单于愈益欲降之,乃幽武置大窖中,绝不饮食。天雨雪,武卧啮雪,与旃毛并咽之,数日不死。 |
| 翻译 | 匈奴单于更加想要使他投降,于是把他关进地窖里,断绝食物供应。天下着雪,苏武躺着吃雪,把毡毛一起吞下去,几天后仍然没有死。 |
| 赏析 | 这段描写表现了苏武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顽强意志,他靠毅力生存下来,体现了“宁死不屈”的精神。 |
| 注释 | - “幽武”:将苏武关押起来。 - “啮雪”:咬雪。 - “旃毛”:指匈奴的毡毛,象征异族生活。 |
| 原文片段 | 武既至海上,廪食不至,掘野鼠而去草实而食之。杖汉节牧羊,卧起操持,节旄尽落。 |
| 翻译 | 苏武到了北海后,粮食不供给,他挖野鼠吃草籽。拿着汉朝的符节放羊,无论睡还是起都拿着它,节上的毛全部脱落了。 |
| 赏析 | 这里通过细节描写,展现了苏武长期流亡生活的艰辛,但他始终不忘自己的身份和使命,表现出坚定的信念。 |
| 注释 | - “廪食”:官府提供的粮食。 - “节旄”:节杖上的装饰,象征使节身份。 |
| 原文片段 | 留匈奴凡十九岁,始以强壮出,及还,须发尽白。 |
| 翻译 | 在匈奴总共待了十九年,刚去的时候正值壮年,回来时头发和胡须都白了。 |
| 赏析 | 这句话点明了时间跨度之长,突出了苏武的坚忍与忠诚,也反映了个人牺牲与家国情怀的深刻结合。 |
| 注释 | - “强壮”:年轻力壮的时候。 - “须发尽白”:形容年老。 |
三、总结
《苏武传》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历史散文,通过苏武的遭遇,传达了忠贞不屈、坚守信仰的精神。文中语言简练,叙事清晰,情感真挚,令人动容。
- 主题思想:强调忠君爱国、不屈不挠的精神。
- 人物形象:苏武是一个有骨气、有担当、有信仰的英雄形象。
- 艺术特色:通过细节描写增强真实感,语言质朴而富有感染力。
四、结语
《苏武传》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记录,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传承。它告诉我们,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,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信念和原则。苏武的故事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追求正义与忠诚。
如需进一步分析《苏武传》中的其他篇章或相关人物,可继续探讨。


